首页 > 协会动态

科技赋能+精细管理:浅析新时代农贸市场发展方向

发布时间:2025/5/6 来源:辽宁省食品安全协会

食品安全是农贸市场的生命线,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实践表明,建立高标准农贸市场需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。中国农贸市场正经历从传统集散地向现代化食品枢纽的转型,亟需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。本期杂志从国内外农贸市场先进的管理经验中,学习并探讨新时代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,欢迎大家积极交流。

首先,在硬件设施方面,新加坡的巴刹模式,在市场内设有完善的冷藏系统,肉类、海鲜等易腐食品全程冷链保存。地面采用防滑瓷砖,排水系统科学合理,确保市场环境清洁干燥。日本筑地市场则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,对入场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、重金属等快速检测。

其次,智慧监管方面,杭州农贸市场率先应用物联网溯源技术,每个摊位配置智能电子秤与区块链数据终端,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。深圳引入AI视频识别系统,对违规操作实时预警,配合移动快检车每日抽检,将农产品检测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5分钟,投诉率同比下降62%。韩国首尔市场则引入智能支付系统,所有交易电子化,便于追踪问题商品。北京新发地市场建成占地8万平米的现代化检测中心,配置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等高精设备,日均检测样品量达3000批次,拦截不合格农产品126/月。

在管理制度上,欧盟的食品溯源体系中,每个摊位都需记录商品来源信息,建立完整的供应链档案。荷兰鹿特丹市场实行"红黄绿"分级制度,卫生状况优秀的摊位获得绿色标识,不合格的则被要求限期整改或清退。美国农贸市场普遍采用HACCP管理体系,对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监控。台湾传统市场的"摊商自治会"制度,由摊主推选代表参与市场管理,形成自我监督机制。

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构建社会共治生态。上海推行"透明市场"计划,通过电子屏实时公示检测数据,建立消费者"随手拍"监督平台。韩国首尔鹭梁津市场设立食品安全市民监督员制度,形成政府监管、商户自律、公众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。

要打造高标准农贸市场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协同。政府应制定严格标准并提供政策支持;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,加强自律;消费者则要提升监督意识。通过硬件升级、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,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,让老百姓的"菜篮子"拎得更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