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协会动态

食品标签新规落地:知情权升级与科学消费指南

发布时间:2025/4/15 来源:辽宁省食品安全协会

一、国标修订:从“合规性”到“健康导向”的范式转换


2025年3月发布的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7718-2025),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理从“底线合规”向“主动健康”的战略转型。此次修订围绕六大核心领域展开:

1. 过敏原标示从“建议”到“强制”的跨越

新规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八大类致敏物质(含麸质谷物、甲壳类动物、鱼类、蛋类、花生、大豆、乳、坚果)的标示要求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。企业需在配料表中通过加粗、下划线等醒目方式,或在邻近位置单独标注“致敏原提示”。例如,某品牌饼干若使用乳清蛋白,必须在配料表中明确标注“乳及乳制品”,并以特殊格式突出显示。这一调整直接回应了我国食物过敏率攀升的现状——据统计,我国约有6%的儿童和3%的成人存在食物过敏问题,而准确的标签信息可降低70%的误食风险。

2. 日期标示从“计算题”到“一目了然”的革新

针对消费者普遍反映的“保质期难计算”问题,新规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同时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,并统一采用“年-月-日”顺序。例如,某面包的标签将明确标注“生产日期:2025-04-14,保质期到期日:2025-04-16”,彻底告别“生产日期见包装,保质期12个月”的模糊表述。对于保质期超过6个月或包装面积小于20cm2的食品,可仅标注保质期和到期日,兼顾信息可读性与企业成本。

3. 营养声称从“营销话术”到“科学规范”的重构

新规首次明确“无”“不含”等词汇的使用边界:当声称“无糖”时,产品糖含量必须为“0”;对于食品添加剂、污染物及法规禁止添加的物质,严禁使用“零添加”“无添加”等表述。例如,某“0蔗糖”饮料若添加果葡糖浆,其标签必须如实标注“含糖量:10g/100ml”,彻底杜绝“文字游戏”。同时,营养成分表强制标示内容从“1+4”(能量+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钠)扩展为“1+6”,新增糖和饱和脂肪的定量数据。

4. 数字标签从“概念”到“落地”的突破

为解决纸质标签信息容量不足的问题,新规引入“数字标签”概念,允许企业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提供扩展信息,包括原料溯源、营养成分详解、适宜人群等。例如,扫描某进口奶粉的二维码,消费者可查看牧场信息、生产工艺及营养成分对比表,实现“信息可听、可播、可放大”。

5. 进口食品管理从“双重标准”到“内外统一”的规范

针对进口食品标签长期存在的“中外文不一致”问题,新规要求进口食品标签必须符合国内标准,原产国认定遵循“实质性改变”原则,灌装或分装地需单独标注。例如,某意大利生产、中国分装的橄榄油,标签需同时标注“原产国:意大利”和“分装地:中国上海”。

6. 反食品浪费从“理念”到“制度”的嵌入

新规创新性地引入“消费保存期”概念,鼓励企业根据食品特性自愿标注“最后食用日期”,引导消费者合理规划饮食。例如,某速冻水饺的标签除保质期外,还可标注“消费保存期:冷冻条件下建议1个月内食用”,减少因过度谨慎导致的食物浪费。


二、科学识标:五维解码法助力健康决策


面对新国标构建的标签体系,消费者可通过“五维解码法”快速获取关键信息:


1. 配料表:配料按添加量降序排列,排名前三位决定产品本质。例如,某“燕麦片”配料表前三位为“小麦粉、白砂糖、燕麦”,实际为“小麦为主的甜麦片”而非纯燕麦制品;重点关注八大类致敏物质,警惕“可能含有微量XX”等交叉污染提示。例如,某饼干若标注“生产线同时处理坚果”,即使配料表无坚果,过敏人群仍需谨慎;优先选择添加剂种类少、名称规范的产品。例如,“柠檬黄”比“E102”更易识别,“单硬脂酸甘油酯”比“单甘脂”更合规。


2. 营养成分表:重点关注能量、脂肪(尤其是饱和脂肪)、糖、钠四大指标。例如,某薯片每100克含脂肪30克、钠500毫克,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(饱和脂肪<20克/天,钠<2000毫克/天);营养素参考值(NRV%)反映每单位食品占全天需求的比例。例如,某酸奶标注“钙NRV% 30%”,意味着喝一杯可满足每日钙需求的30%;特殊人群注意:糖尿病患者需区分“无糖”(糖含量≤0.5g/100g)与“无蔗糖”(可能含其他糖);高血压患者应选择钠NRV%<10%的产品。


3. 日期与贮存条件:直接查看保质期到期日,避免自行计算。例如,某牛奶标注“保质期到期日:2025-05-01”,无需再核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时长;严格遵循标签指示,如“开封后需冷藏”的酱料若常温存放,可能加速变质;警惕绝对化表述:“无添加”“纯天然”等词汇缺乏法定定义,可能掩盖加工事实;识别“擦边球”术语:“0蔗糖”不等于“无糖”,“低脂”需符合≤3g/100g的标准,避免被“低糖”“轻卡”等模糊表述误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