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

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风险研究及对策

发布时间:2025/4/8 来源:辽宁省食品安全协会


      近年来,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,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,协会对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研究,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。

一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

(一)源头污染风险

农产品在生产环节可能受到农药、兽药、重金属等污染。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和外观,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或过量使用化肥,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。养殖环节中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,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。

(二)运输储存风险

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变质。冷链物流设施不完善导致生鲜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温度失控;仓储条件差、卫生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农产品霉变或交叉污染;部分经营者为延长保质期,违规使用防腐剂等添加剂。

(三)检测风险

如果批发市场检测能力不足,快速检测设备配备不完善,专业检测人员缺乏,或者部分市场存在检测流于形式、检测结果不透明等问题,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。

(四)信息追溯风险

如果农产品溯源体系不健全,产地信息、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记录不完整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,难以快速定位问题源头和责任主体,增加了风险防控的难度。

二、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对策建议

(一)完善源头管控机制

1. 推动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,制定严格的农药、兽药使用规范。

2. 加强产地环境监测,建立污染地块清单管理制度。

3. 推广"公司+农户"模式,实现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。

(二)强化过程监管措施

1.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,确保运输全程温控。

2.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,要求入场农产品提供合格证明文件。

3. 加强仓储管理,实行分区存放,防止交叉污染。

(三)提升检测能力建设

1. 增加快速检测设备投入,扩大日常检测覆盖面。

2. 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,提高检测公信力。

3. 推行"你点我检"活动,增强社会监督力度。

(四)构建智慧监管体系

1. 建立农产品全程追溯平台,实现"从农田到餐桌"的可追溯。

2.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实现风险预警和精准监管。

3. 开发移动监管APP,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。

(五)健全责任追究机制

1. 明确市场开办者、经营者、监管者各方责任。

2. 建立黑名单制度,对严重违法者实施行业禁入。

3. 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

三、食品安全协会的作用发挥

作为行业自律组织,食品安全协会应当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:

1. 制定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,引导企业自律。

2.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,提升从业人员素质。

3.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,促进经验交流和技术推广。

4. 代表行业与政府部门沟通,反映企业诉求。

5.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。

保障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多方协同。通过完善法规标准、强化过程监管、提升技术支撑、构建共治格局,才能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"舌尖上的安全"。食品安全协会作为重要桥梁和纽带,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,推动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。